CBAM首次申報結果出爐,納管商品未申報7月恐面臨罰款

新聞資訊 2024-03-08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首次試申報於2024年2月底截止,根據《金融時報》報導,歐盟執委會提供首次申報統計,碳密集產品來自中國的報告數量遠超出其他國家2倍以上,台灣竟也名列前5名,小幅度超越印度,為何?

 

CBAM自2023年10月試行,原訂2024年1月截止的首次碳數據,後來歐盟稱因技術性問題、展延30天,於上個月底完成。不過,因為是首次申報,也發現有登錄系統操作不易、申報完成率普遍偏低等問題,還有待CBAM執行機關後續調整。

 

CBAM上路,歐盟進口商以2023年第4季產品進行首次申報,根據《金融時報》採訪歐盟執委會獲得的申報資料,碳密集產品來自台灣的數量名列前五,小幅度超越印度,歐盟當地廠商提交共1.3萬份報告內,約有5,000多筆資料登錄是顯示來自台灣。

 

不意外地,高碳密集產品出口居冠的是中國,約2.5萬筆;緊追在後的美國約1萬筆、比中國少逾一半;依序還有英國、土耳其、台灣及印度,都介在5000至1萬筆間;來自南韓和日本的申報量則遠低於5000筆。


若以CBAM納管的六大產業、各國輸往歐盟的出口產值來看,中國同樣居冠、接續是土耳其、瑞士、英國、蘇聯、印度和韓國,KPMG董事總經理黃力家受訪時說:「台灣本來就不低,出口產值排名在全球第八,」因此CBAM初步揭露申報量,台灣排名到第五,他並不意外。

 

根據這份排名,黃力家推論台灣位居第五:一是,因為台灣輸往歐盟的出口產值原本就不低;二,台灣輸往歐盟最大宗產品為鋼鐵下游產品——螺絲螺帽零件,在台製造螺絲螺帽業者又都是中小企業,因此廠商數量相對更多;三,為因應CBAM試行,去年經濟部找來工研院等舉辦多場說明會奏效,「了解的廠商比較多,也比較敢去填報,」黃力家說,而且台灣公司都比較謹慎,如期在2月底前提交資料。


首次申報完成率低,德國、瑞典完成率僅10%上下


然根據德國排放交易機構提供給《金融時報》的數據看來,在德國共約2萬家廠商得申報,首次申報完成率不到10%。其他歐盟成員國同樣出現申報完成率偏低的情形,如瑞典環保署提及,完成率僅約11%。

 

德國聯邦環境署(UBA)表示,CBAM試辦期間,期望收到的報告數量應遠高於此。UBA認為首次申報比率低,主因是多數境內進口商還不清楚申報義務,畢竟CBAM仍在所謂的「過渡期」,直到2026年才正式啟動付費。


雖然CBAM還未正式開徵,但CBAM納管七大品項的進口商,若於2024年7月中前未完成申報義務,仍會面臨每噸排碳最多50歐元的罰款

 

CBAM試行首次公開申報率僅10%,黃力家直言「這數字老實說不太好看」,但他仍審慎樂觀看待,既然試行期長達兩年,申報頻率高達每季一次,當地進口商仍有很多操作學習的機會,CBAM執行機關多辦幾場說明會、輔導進口商理解填報流程,都有助於提升整體學習曲線。

 

以輸出國角度來看,他指出另項觀察:進口商與出口商的專業差別。歐盟當地進口商作為CBAM規範的資料上傳者,他們擅長的是貿易進口、協助報關等商業性行爲;出口商身為製造端,則最清楚自家產品如何製造、計算碳足跡等技術性問題,雙邊必須協作完成申報,仍需更多說明、輔導和時間。再加上未完成申報義務會面臨罰則,黃力家樂觀表示:「未來申報完成率有望再提升更多。」

 

CBAM未申報黑數難估計

 

花旗分析師警告,歐盟境內進口大量來自俄羅斯、土耳其、印度、中國的產品,可預期未來水泥和石灰、化肥、鋼鐵、以及鋁的投入成本都將提高。

 

根據首次申報收到的近1.3萬份報告初步統計顯示,歐盟境內的碳密集產品最多來自中國,且遠多於美國、英國、土耳其等其他國家。這也是為何中國長期抨擊CBAM要求申報的措施,目前數據直指出碳洩漏集中於中國的事實。

 

然而首次CBAM申報期間,不僅出現登錄系統操作不順等技術性問題,每季應收到的報告數量也難以評估。

 

一位歐盟資深官員向《金融時報》表示,歐盟執委會僅提到,2021年整年度進口交易量將近24萬筆。如今要求廠商得每季申報,依據前年粗估的年交易量,回推至每季應申報廠商數量,實務上仍有困難。

 

有鑒於CBAM上路待解的問題還很多,歐盟執委會目前尚未正視「未申報的」黑數問題,僅表示系統操作將簡化,讓須登錄的廠商更容易上手。


歐盟官員則認為:「必須問對問題,我們對申報數據的理解才會更準確。」


資料來源: CSR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