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材料領先推手:豐溢綠能之淨零能力升級

工業製造/能源類 2024-01-15

全球規模最大的淨灘活動發起團體,老牌海洋保育團體「美國海洋保育協會」(Ocean Conservancy)的全球1,650萬名志工,在35年的期間共收集了重達15.6萬公噸的海洋廢棄物。

 

其中塑膠是海洋廢棄物的主流,包括食品包裝、塑膠袋、塑膠瓶、塑膠瓶蓋、塑膠吸管與外帶餐盒等廢棄物。尤有甚者,在全球最會製造垃圾的國家美國,有69%的海洋廢棄物不可回收,因此如何將這些海洋廢棄物導入產業循環再利用已經是重要相當重要的議題。隱身在彰化的豐溢綠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持續精進自我核心專業與競爭力,在這樣的難題上繳出了亮眼的成績單而被大家看見。

 

領先業界 深耕技術建立卓越競爭力

 

豐溢綠能為台灣少數有先進製程的再生塑膠粒製造商,並成立專業實驗室,持續鑽研再生塑料的應用技術,以提升核心競爭力。此外也已經掌握民生塑膠及工程塑膠的部分回收供應鏈,希望能夠技術、資源的整合及創新,提供全球企業再生塑膠使用的解決方案。

 

豐溢綠能主要產品有生產泛用塑膠、工程塑膠之再生粒,以及再生粒混練押出、改質及配色。現已透過數位化行銷、智慧化生產等方式與國際市場接軌,希望建造綠色材料的供應平台,提供多元的再生塑膠材料,服務國際市場的再生材料客戶。

 

挑戰世界級難題 獲得國家級認證

 

海洋廢棄物轉換為再生塑料的可信度對全世界的製造商而言是一項重大挑戰,台灣政府已採取積極措施解決此問題,建立了「海廢標章」官方認證流程,有助於驗證再生塑料的來源和可信度。

 

豐溢綠能便是此領域的先驅,該公司長期在回收海洋廢棄物努力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經驗,領先全國成為第一個獲得環保署長效期認證的企業,藉此證明了豐溢綠能再生塑膠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為製造商建立信心,可以在生產過程中使用這些再生塑膠進行製造。

 

豐溢綠能針對保麗龍開發了一種溶劑回收方法,為從海洋中回收的嚴重污染的聚苯乙烯泡沫提供了高度機動的處理工法。這樣的工法利用無毒、安全的化學溶劑,使泡沫體積減少了95%,同時處理能力提高了10倍。

 

完成第三方碳足跡查證 建立服務客戶能力

 

除了海廢標章,因應淨零排放趨勢,豐溢綠能也針對主力產品「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耐衝擊性聚苯乙烯(High-impact polystyrene, HIPS)進行碳足跡盤查;並向德國萊因TÜV對申請第三方查驗,2023年3 月已完成第三方碳足跡查證,其ISO 14067:2018證書如圖  所示。相較於大多數中小企業尚在為碳盤查努力,豐溢綠能維持一貫追求卓越的態度領先業界。

 


圖一、豐溢綠能獲得ISO 14067:2018證書

 

依照碳足跡盤查盤查結果,與新料塑膠粒的碳排量相比,豐溢綠能所生產的再生塑膠粒減碳量至少50%以上,除了回收相關認證,更提供了產品碳足跡排放認證給客戶,讓再生塑膠粒成為減碳的一大利器。相關產業可將該公司的產品運用在減碳、ESG與環境永續等領域。

 

舉例來說,聚丙烯原生料的碳排為2.01 kgCO2e,豐溢綠能材料所產出的回收聚丙烯則是0.697 kgCO2e,比原生料還低了65%碳排放,相當於豐溢公司每賣出1kg的聚丙烯,就可以替環境減碳1.313kgCO2e,同時也減少化石燃料開採,再生料取代原生料,將會是未來的趨勢,開啟循環經濟大門之鑰。

 

資源整合 打造國際系統性完整解決方案

 

除了專業回收與造粒技術外,豐溢綠能更在相關企業的產業上下游經營許久。對上游與許多塑膠回收廠進行夥伴合作,掌握回收材料的供應。對下游則提供有再生塑膠應用需求的客戶,提供適合材料的挑選、供應、研發調配以及造粒後的成品加工的完整一條龍式服務。

 

展望未來,公司已經建立綠色材料的供應平台,邀請志同道合的同業夥伴加入PCR材料供應聯盟,於平台上提供多元的再生塑膠材料,以符合國際市場客戶的綠色製程需求,共同為淨零減碳貢獻產業的心力。

 

豐溢綠能在核心研發能力、取得國際認證與發展系統性方案均展現卓越的專業能力與取得成果。現今相關產業有許多企業甚至尚未開始對淨零排放有所感知,豐溢綠能的經營實績將可作為相關產業的參考。

 

可參考的減碳作為:


 

落實循環經濟 追求前瞻與淨零

 

豐溢綠能於創立時已導入多項節能設計,主要製程用電為製程押出機,已加強保溫,且相關製程馬達採用變頻;製程動力空壓機亦使用高效率螺旋機;廠內空照明大部分已採用LED並使用電動堆高機。身為台灣循環經濟大聯盟TCE100會員,對再生塑膠的原料取得、加工、認證與平台經營均獲得傲人的成果,積極落實循環經濟的實踐,也是碳足跡及GRS雙認證的公司。現今大多採用先進設備與製程,針對主要碳排熱點用電部分或可再進行深入了解;目前廠區電力契約量為330kW,未來擬擴增產線,需留意擴增設備後之廠內電力需量狀況,避免超約情形發生,並降低因用電所造成的碳排量。

 

資料來源: 工研院產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