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碳匯是什麼? 碳匯如何轉「碳權」、申請管道一次搞懂

新聞資訊 2022-08-05

近年森林碳匯議題受到矚目,在國發會的2050年淨零路徑規劃中,各種方式仍難以削減的碳排,將由碳匯達成碳中和,「森林碳匯」就是選項之一。碳匯的重要性,也讓人們看見森林的保育機會。但碳匯究竟是什麼?地球公民基金會上月底舉辦「種樹造林,可以為台灣增加多少森林碳匯?」講座,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張世杰以家庭收支比喻:「碳匯就是家庭一年可以淨賺多少錢。」

 

森林碳匯能永久不變嗎?碳匯如何化為碳權在抵換市場中運作,又如何避免「砍大樹、種小樹」的問題,面對我國森林碳權的未來發展,學者齊聚說分明。

 

近年森林碳匯議題受到矚目,在國發會的2050年淨零路徑規劃中,各種方式仍難以削減的碳排,將由碳匯達成碳中和,「森林碳匯」就是選項之一。碳匯的重要性,也讓人們看見森林的保育機會。但碳匯究竟是什麼?地球公民基金會上月底舉辦「種樹造林,可以為台灣增加多少森林碳匯?」講座,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張世杰以家庭收支比喻:「碳匯就是家庭一年可以淨賺多少錢。」

 

森林碳匯能永久不變嗎?碳匯如何化為碳權在抵換市場中運作,又如何避免「砍大樹、種小樹」的問題,面對我國森林碳權的未來發展,學者齊聚說分明。

 

不保證穩定成長! 研究:2035年亞馬遜雨林碳匯能力恐歸零

計算出某片森林的碳匯以後,是否就代表它的碳匯能力永遠不會改變?張世杰也提醒,成熟森林的碳匯能力會減弱,且「我們的森林終究只有一定的碳匯能力。」

 

張世杰以亞馬遜雨林為例,有研究分別量測亞馬遜雨林1985年、2000年及2015年的植物體碳存量,即使整體碳存量仍呈現上升趨勢,但分別比較兩段以15年為一區間的植物體碳存量增量,發現每年新增的碳存量已開始走下坡。

 

也就是說,亞馬遜雨林的碳吸存能力正逐年下降中,該研究更推測,2035年亞馬遜雨林的碳匯能力恐怕將歸零。

 

森林碳匯轉「碳權」? 我國僅22歲以下「年輕」人造林可申請

據統計,每年台灣的森林每年新增的碳匯量約為2000萬噸,然而,碳匯並不直接等於碳權,中間還必須經過一道碳抵換機制(Carbon Offsets)的查驗手續才能將碳匯轉變為碳權。

 

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成為第一個將森林碳匯「碳權化」的議定書,授權更新造林或減少伐林等森林管理產生的碳吸收,也可以作為減排的方法。

 

在台灣,森林碳匯要轉換成碳權,除了需符合人為經營管理的「人造林」,還必須屬於22歲以下的「年輕森林」。

 

中興大學森林系特聘教授柳婉郁解釋,抵減的原則是,碳匯及碳排「地位平等」,因此企業或工業製成產生的人為碳排放,必須以人為介入森林經營的「人造林」作為抵減的碳匯來源,而非「天然林」及「原始林」。此外,所要抵減的森林還必須符合「增量」的條件,也就是說,森林中的樹木必須處於「持續生長中」的狀況。

資料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34731)

關聯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