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淨零碳排也不夠 中研院學者:解決氣候危機,未來要淨負碳經濟

新聞資訊 2021-07-13

即便近年來許多國家宣示碳中和目標,不少跨國企業也紛紛向零競逐,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仍在持續增加。國際期刊《自然》最新研究指出,要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的碳排額度,可能會在10年內用完,之後產生的「碳債務」需由「淨負排放」來補償。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也說,要解決氣候危機,未來的世界必將是一個淨負排放經濟體,行政院正在研擬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應延伸至2050年後的淨負排放。

 

溫室氣體排額度將用罄  2030後排放是向後代借貸「碳負債」

森林大火、致災性暴雨、百年乾旱、致命高溫⋯⋯近年來氣候災害頻傳,氣候危機帶來巨大風險,對於國家、企業已構成嚴重威脅,終於讓「淨零碳排」成為近年來全球永續發展的關鍵詞。美國、歐盟、中國、日本等國家,蘋果、微軟等跨國企業都紛紛宣布碳中和。根據統計,全球有120多個經濟體提出淨零排放目標,佔全球GDP的3/4,台灣也包含在內。

 

然而,承諾到達成之間有著漫長的距離。國際期刊《自然》最新研究報告〈實施淨負碳經濟〉指出,將升溫控制在1.5°C的溫室氣體排額度,將在10年內用完,未來不只要達到淨零排放,更要長期的淨負排放,才得以補償我們過量排放的「碳債務」。報告指出,要確保未來淨負排放經濟體的可行性,需要現在「淨正排放」的時候,透過碳定價來取得償還碳債(carbon debt)的資金。

 

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堅明解釋,現代人增加一單位碳排放,就等於是向未來世代舉債,因此必須承擔未來「碳移除義務」(Carbon Removal Obligation, CRO),預先提撥一筆費用保留給為下一代,作為碳移除(Carbon Dioxide Remove, CDR)的準備金。

 

資料來源: 環保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31663)

關聯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