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浮具行不行? 蚵棚種出保麗龍海廢 首屆「蚵客松」探討減塑新蚵技

新聞資訊 2020-12-16

2019年綠色和平海廢快篩調查發現,以保麗龍為首的漁業廢棄物佔全台海廢垃圾體積最大宗。這些保麗龍海廢,主要來自西南沿海牡蠣養殖使用的浮具,易受風浪衝擊解體、碎裂的特性,成為遍佈海洋與海岸,難以蒐集、清運的海廢。


長期致力於海廢減量的民間團體海湧工作室,上週末(1213日)與基隆海科館共同舉辦台灣首屆「蚵客松」,邀請公民參與「馬拉松式」競賽[1],找出養蚵也能兼顧環保的解方。

 

西南沿海常見的廢棄蚵棚與保麗龍浮具。照片提供:海湧工作室

 

以海為田  蚵架、蚵棚撐起西南沿海牡蠣養殖

台灣牡蠣養殖區域主要分佈在台灣西南沿海,規模與產值相當可觀,是當地居民重要生計來源。根據2017年漁業統計年報,台灣牡蠣年產量約23270公噸,產值約43.8億,分別佔總養殖產量和產值的8%12%。

 

台灣西南沿海的養蚵方式,則依水深地形主要分為兩種——固定於沿岸的平掛式蚵架、漂浮於外海的浮筏式蚵棚。

 

尤其在嘉義外海,有著外傘頂洲的天然屏障,是台灣最大的牡蠣產地,產量占全台的47%。不過,近年來在環境變遷下,西南沿岸沙洲、潟湖面積逐漸縮小,適合平掛式養殖的區域也漸減少,浮筏式養殖的規模逐年上升。

 

「嘉義縣的浮筏式蚵棚從10年前的7000多棚,增加至目前的1萬多棚。」嘉義縣政府農業處漁業科科長張建成指出。

 

蚵棚浮具 成全台保麗龍海廢大宗

浮筏式蚵棚需使用大量浮具。嘉義縣每棚約需24個浮具,以1萬棚計算就要24萬個浮具。

 

過去蚵農習慣使用保麗龍浮具,保麗龍是聚苯乙烯(PS)發泡而成,極易碎裂成粒狀。據統計,一顆60公升的保麗龍浮球,在海中可以碎裂成760萬片、直徑2.5公釐的微塑膠,被沖刷到岸上後會與沙石混在一起,清除不易;此外,保麗龍易吸附髒污的特性,也使回收價值下降。

 

海灘上碎裂的保麗龍與砂石枯枝混雜,難以清理。黃思敏攝

 

海湧工作室曾於2017年發起「屠龍計畫」,研發「屠龍包」,嘗試將離島岸邊的保麗龍運回台灣本島回收。然而,人力所能清除的也只是保麗龍海廢的冰山一角,必須回到源頭減少蚵棚浮具所造成的污染。

 

替代材質「環保浮具」 真的環保嗎?

嘗試替代材質是另一條路。漁業署11月公告,今年起補助漁民更換EPP浮具,卻沒想到,EPP與保麗龍同樣是容易碎裂的發泡材質,一樣會造成污染、被生物吃下肚。

 

實際上,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持續在台南岸邊發現EPP發泡碎片,台南市議員Ingay Tali(穎艾達利)也發文批評,在替代浮具的選擇上,中央與地方陷入「保麗龍」的名詞迷思,而無視俗稱「拿普龍」的EPP,對生態的威脅是如出一轍。

 

目前保麗龍浮具的替代材質主要可分為「EPP(發泡聚丙烯)」、「再生壓縮泡棉」及「PE硬式浮筒」。

 

張建成表示,嘉義縣內多數的蚵棚浮具,已改採較不易粒化污染的再生壓縮泡棉,但仍有約一成使用保麗龍浮具,縣府擬於2022年全面禁用。

 

張建成也坦言,目前的替代浮具都有其使用年限、也仍有流入環境的風險,在更抗浪、永久使用免回收的環保浮具問世、普及化之前,仍需透過罰則與獎勵機制,提高廢棄浮具的回收率。

 

嘉義棄置蚵棚有法可罰  稽查人力不足難落實

目前各縣市管理牡蠣養殖戶的主管機關與法源依據皆不同。以嘉義縣來說,透過「區劃漁業權管理自治條例」的規範,每個蚵棚都需向縣府登記,並裝設可供辨識的標誌物;並不得使用未包覆之保麗龍浮具。廢棄蚵棚應運至指定回收地點,違法者將處10006000元罰金。此外,縣府也提供每棚300元的回收獎勵金。

 

嘉義縣政府於今年起首收「海域使用費」,以浮筏式蚵棚為例,每棚每年需繳500元。張建成表示,蚵農以海為田,要有使用者付費的概念,並對所產生的垃圾負起社會責任。未來相關經費將投入廢棄漁具的清運、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