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農地上的減塑行動 可分解育苗杯、農地膜出列

新聞資訊 2019-07-31

直擊農地上的減塑行動 可分解育苗杯、農地膜出列

 

夏日炎炎,街頭常見人手一杯手搖飲料。台灣的手搖杯文化不僅成為獨特的街頭風景,也成功行銷海外,搶攻日韓、歐美,儼然成為台灣之光。

根據財政部統計,2018年全台飲料店數量突破1.8萬家,密度是便利商店的兩倍,全年營業額上看1000億元。若以每杯50元計算,等同於台灣人每年至少喝掉15億杯手搖飲料。

然而,環保署資料指出,全台每年使用的外帶飲料杯高達15億個,加上塑膠封膜、吸管所造成的垃圾量相當驚人,外銷全球的手搖飲料文化恐怕也是輸出了高污染的垃圾。

環保署逐步推動一次性塑膠吸管的限用,要從消費端著手減少大量的塑膠垃圾污染。然而,這些茶飲的作物種植源頭,也需要使用塑膠育苗袋、塑膠農地膜及雜草抑制蓆等一次性農業資材,日積月累下,同樣產生驚人的廢棄量。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茶改場)著手開發「茶及飲料作物之減廢栽培技術」,希望從源頭著手減廢、減塑,讓台灣茶從生產、烘焙到行銷,可以成為完整的綠色農糧供應鏈,讓台灣茶及手搖飲料在行銷全球的同時也能愛護地球。

台灣人一年喝掉15億杯手搖飲 種茶的「源頭減塑」挑戰

往手搖杯的「產地」溯源,走出桃園埔心車站,沿著中興路往前不遠的大馬路旁,就能看見一畦畦的茶田,很難不注意到座落於此處的農委會茶改場總場。

走進茶改場的茶作技術課,第一眼見到的就是堆置在走廊、一綑綑的生物可分解塑膠(PLA)農地膜。「農地膜」俗稱為銀黑塑膠布,是蔬果田間常見的農業資材,有抑制雜草生長、保水、避免作物沾染泥土等功能。

茶作技術課股長胡智益博士熱情地燒了開水、手腳熟練地泡一壺苗栗產的蜜香紅茶,在撲鼻的茶香中接受訪問,侃侃談起「茶及飲料作物之減廢栽培技術」的進展。

「你知道這個計畫的名字為什麼不是茶,而是茶及飲料作物嗎?」他解釋,未來茶改場會更名為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除了傳統的茶以外,也會把範圍擴及部分的花茶、咖啡,另外還有仙草茶,仙草茶園就會使用到農地膜。」

「茶樹栽植的初期也會使用農地膜作為雜草抑制蓆,等到二、三年後樹冠成熟、密合遮蔽陽光後才可以去除。」他說,過去的農地膜只能使用過一次,移除的過程耗費人力又容易殘留在土壤中影響農田作物的生長,有機田更需要費時費力地仔細將塑膠碎片清除,而農地膜面積過大且因容易沾染泥土,清潔隊多不願回收,農民得要分批丟棄或是私下焚燒處理。

近年來隨著技術革新,包含草莓、蔬菜、番茄等許多類型的蔬果栽植都開始使用生物可分解塑膠(PLA)製的農地膜,使用過後可直接以機器翻入土中即可自然分解,因此茶改場也希望將這樣的技術導入茶作中。

「可是生物可分解塑膠的農地膜多只能維持36個月就會開始碎裂,這遠遠不夠茶樹成熟,若要延緩分解時間又要增加農地膜的厚度,將會導致成本過高的問題。」胡智益表示,這項計畫一開始就因此中斷也讓團隊相當懊惱,碰巧此時楊梅農會的總幹事向茶改場反映,自家種植的仙草田農地膜不易移除、耗時費力,讓這個計畫有了新的變化。

 

圖:生物可分解塑膠(PLA)農地膜。

 

結合仙草茶耕作、推廣桃園二號仙草 PLA農地膜減廢減塑又省工

「後來發現,茶樹可以改用不織布材質的雜草抑制蓆,若妥善管理就可以重複使用,同樣達到減廢、減塑的效果,而PLA的農地膜技術則轉移到了仙草園的試驗中。」胡智益表示,相較於茶樹是生長緩慢的木本科植物,草本科的仙草生長非常快速,鋪設雜草抑制蓆後大約使用3個月即可成熟,不受雜草影響,因此符合現行生物可分解塑膠膜的分解時間。

「桃園地區的仙草園主要可分為兩種品種,分別是桃園一號及桃園二號,桃園一號接近傳統仙草種植,莖葉會匍匐於地面,桃園二號則會較為挺拔,莖葉生長離地,有點類似茶樹的型態,重點是兩者的收成方式不同。」胡智益進一步解釋,傳統的仙草種植成熟後,收成時會連根拔起,農戶曬乾後就會賣到市場上,過去仙草熬煮的方式也多是連根一起煮,因為含有不少土壤需要洗淨,否則會有衛生上的疑慮。

「較為高挺的桃園二號仙草,則不需要連根拔起,可以僅採收上半部的精華,採收下來後不需要曝曬,而是會像茶葉一樣經過一定程序的烘焙加工,最後產出的成品體積重量小,但因為是取其精華,所以煮出來的仙草也毫不遜色。」胡智益指出,雖然目前種植仍以傳統品種占較大的面積,但在採收上傳統仙草需耗費大量人力,搬運、曝曬都較費時費工,而桃園二號仙草的方式可以導入機械化省工農法,確實符合未來的農業發展趨勢。

「這個起先確實沒有把仙草算進來,這樣的合作也算是一種緣份。」胡智益說,目前茶改場也正在試驗不同農地膜分解的狀況,在種植桃園一號的仙草園中,每次收成需要連根拔起,也等於需要重新育苗,使用生物可分解農地膜,可以減少每次育苗過程使用的雜草抑制蓆產生的塑膠垃圾。若能順利推廣桃園二號仙草,則不必每次都連根拔起,可以讓仙草植株像茶樹一樣留在土中,一年可以採收好幾次,等到過冬後再重新栽植,達到減廢、減塑、減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