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2023-11-16
由可燃垃圾做成的「固體再生燃料」(SRF),近年被政府視為轉廢為能的關鍵,發展的同時,建廠卻屢屢在地方引起爭議。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14日召開公聽會,邀請環保團體及政府單位一同討論。環保團體質疑,SRF發電並非國際上認可的綠電,也憂心業者大舉投入SRF,若垃圾不夠燒,恐致國外廢塑膠流入國內。資源循環署當場承諾,會禁止國外廢塑膠進口做成SRF;至於將SRF從再生能源除名的修法訴求,則未獲能源署回應。
由廢紙、廢塑膠製成的固體再生燃料(SRF)。資料照/攝影:陳昭宏
環團批SRF「假綠電」 燒廢塑膠等同燒化石燃料
為增加廢棄物處理量能,政府近年鼓勵民間設廠將廢塑膠、廢紙等可燃垃圾破碎、分選後壓製成SRF,賣給工廠及電廠,轉廢為能。若發電效率達25%,業者可獲每度近3.95元的再生能源躉購費率。然而環保團體指出,燒廢塑膠等同燒化石燃料,SRF發電是「假綠電」。
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舉辦「SRF燒廢棄物發電非綠能,規範不足爭議大」公聽會,邀請環保團體、環境部、經濟部及地方環保局代表出席討論。
台南社大副研究員林政翰表示,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定義的綠電,並不包含燒塑膠發電,呼籲能源署修法將含有塑膠的SRF從《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除名,以免讓積極改用綠電的企業「錯用假再生能源」,失去國際競爭力。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則擔心修法曠日廢時,要求能源局先在躉購費率審定會中,將廢棄物發電的費率降至每度2元以下,以減少投資誘因。
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回應指,《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在2009年制定時,就已將「廢棄物發電」納入再生能源範疇,但並未言明是否考慮修法;針對費率,吳志偉僅表示尊重費率審定會的決定。
垃圾會不會「不夠燒」? 循環署承諾禁國外廢塑膠做燃料棒
近幾年許多民間業者積極設立SRF製造廠,林政翰指出,根據環境部公開資料,全台2020年廢塑膠、廢橡膠等可燃高熱值事業廢棄物累積暫存量44萬噸,環境部卻規劃2025年增加處理量能至每年118.6萬噸,民間量能擴充太快,未來恐導致「垃圾不夠燒」,反而需要進口國外廢塑膠,呼籲環境部禁止進口廢塑膠製成SRF。
謝和霖表示,環境部目前的「固體再生燃料製造技術指引與品質規範」不夠嚴謹,例如未禁止燃燒會排放重金屬及戴奧辛的PVC,汞含量標準值也比歐盟寬鬆,不該「讓那些成分複雜的東西」當燃料。陳椒華則建議,在法規完備前暫緩推動SRF政策。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林健三坦言,現在確實有許多業者投入製造SRF,供需平衡後確實可能找不到料源。但他保證,「不管是現在還是以後,我們都會阻絕廢塑膠進入台灣做成SRF。」他也透露循環署正檢討SRF指引及規範,年底就會預告修正草案。
資料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